徽 剧 黄山市于1987年设立,以前叫徽州地区。由于是山区山多田少。正常的耕种养活不
了一家老小,所以出外做生意的人很多。由于徽州人能吃苦耐劳,所以做生意成功者也很多,以
至在明清时代产生了与晋商相抗衡的徽商,并形成了“无徽不成镇”之盛况。而经济的发展带来
了文化的繁荣,各种徽派艺术门类争气斗艳,徽剧在此情形下诞生。
徽州人善歌舞。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
;明代时,徽州人对戏剧的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,各地民众在祭
祀、婚丧喜庆之际,常常聚众演戏;到了清朝中期,造就了“四
大徽班进京”的盛况;再后徽剧的二黄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产
生了京剧,揭开了我国艺术史的新篇章。
明朝嘉靖年间,徽州艺人在吸收戈阳腔的基础上,形成
徽州腔,它就是徽剧的前身。
徽州情在寓意深刻的词曲中,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,并增加了便于观众理解的道白、设问
对答,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,增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,使它便于推广。 明万历年间,徽州旌阳
戏班上演目连戏,把民间杂耍融入剧中,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事,并运用火彩、幻术等特技,
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。 明末清初,西秦腔等乱弹声流入,经过演变,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
拨子,其后又演变成二黄腔。清代中期,徽剧风靡全国,形成一个唱、念、做、打并重的完美剧
种。在乾隆五十五年,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,浙江盐务大臣召集徽剧三庆班进京祝寿,以后又
有四喜、春台、和春的进京。四大徽班在京,名声大振,技压群芳成为北京戏坛盟主,占据北京
戏曲舞台达一百年之久。
并且徽剧同后入京的、艺术风格相近的汉剧相结合形成皮黄合奏的新局面,后来有根据观众
要求,使唱白“北京化”,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——韵白。再从昆剧、秦腔等地
方戏曲中,吸取部分身段动作等表演艺术的长处,最终产生了这种雅俗共赏的新剧种——京剧,
并成为我国的国剧流传至今。徽州人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|